中心概况
>> 中心建设
中心建设

中国药科大学始建于1936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学风优良的高等药学学府,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由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建校70余年来,秉承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学校高度重视实践和综合素质训练,培养了大量高素质药学人才。

学校早在1952年建国之初即成立了生物化学教研室,1975年招收第一届全国生化制药进修班学员;1978~1979年设立我国第一个“生化制药专门化专业”,招收第一届“生化制药专门化专业”  四年制本科学生;1985年成立南京药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20世纪90年代初设立“生物制药专业”和“微生物制药专业” ,是我国第一批设立“生物制药专业”的高等院校;199312月成立“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2003年更名为“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996年专业目录调整为“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2010年重新申请“生物制药专业”获得成功。

在近40年的专业建设中,几代药大人始终以“生物药物研发”为目标,贯穿整个教学与科研工作建立了完整的“生物制药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引领全国生物制药专业教育新理念;科研工作从最初的组织提取技术到现代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不断吸纳和融合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和趋势以及合成生物学、分子影像学、干细胞研究等前沿技术,形成了以下研究方向:多肽、蛋白类和糖类药物研究,抗体、疫苗、核酸药物研究,基于合成生物学的药物创制和基于生物药物的医学生物工程新技术。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公关项目,学科地位在全国名列前茅。

(1)  已获得的科研成果及学科地位:我院生物制药学科是基于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和药学等国家一级学科的交叉融合而逐步形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为一级学科硕士点,药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研究方向之间充分体现了交叉融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技术与品种相结合,当今与未来相结合,有效发挥了各自的特长。近五年来,针对生物大分子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基础性问题,形成了以生物大分子设计、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分子微定位和药物生物合成和转化研究为内容的综合型生物药物新技术研究平台。建立了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名国家“千人计划”,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重点引进专家”,1名江苏省“双创计划”,4名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2名江苏省教学名师,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另有26人入选其他省部级人才计划。自2010年以来,1篇博士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

通过注重现有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夯实学科建设,交叉融合的发展优势日趋明显,科研氛围日新月异,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徐寒梅教授研发的安替安吉肽获得1.1类新药临床批件。顾月清教授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在承担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方面,本学科成员共获得2项关键技术,10项候选药物,7项临床前项目,立项经费超过1亿元,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课题51项。本学科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药物和生物技术研发基地,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果,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力。学科的整体学术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社会影响力日益彰显。2014年所在的药物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学科被评为江苏省优势学科。

(2)  人才培养质量及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成效:我校是全国第一个设立“生物制药专业”的高等院校,通过几代人的建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主编了多本专业教材,创立了多项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教学改革、学术研究带动教学团队发展,本学科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拥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多媒体课件奖5项、承担国家教改课题1项,省教改课题立项3项、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设计8篇,江苏省精品教材2本,主编出版实验教材12本,成为全国”生物制药专业“教育的引领者。


版权所有: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639号    电话:025-86185515    E-mail:swzyzx@126.com    邮编:211198    访问统计:0007791200077912